梁海明:为何政府喜欢发债?

2025-05-16 03:47:33

摘要

香港特区政府未来五年将每年发行1500亿至1950亿元债券,主要用于偿还债务及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近日在香港01撰文表示,从经济学角度看,合理发债有助于推动经济复苏和长期增长。香港当前债务占GDP比率仅为12%-16.5%,远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资金将集中用于北部都会区等基建项目,而非经常性开支。通过发债吸引国际资本、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既能刺激经济增长,也能增强投资者信心。只要妥善管理债务,香港可借此巩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财政司司长近日发布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出未来五年内,每年通过“政府绿色债券计划”及“基建债券计划”发行债券,预计金额在1500亿至1950亿元之间。其中,约56%将用于偿还到期的短期债务。这一举措引发部分人士担忧,认为香港或将依赖借贷维持财政运作,可能陷入结构性财政赤字。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适当发债不仅无可厚非,反而能有效推动经济复苏,尤其是当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时,更能带动长远的经济增长。

部分人士对政府发债“谈债色变”,但事实上,债务融资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个人使用信用卡消费、贷款购房,还是国家或地区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实质上都是债务融资的具体表现。对于政府而言,在经济发展亟需资金支持但财政收入暂时不足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债务融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近代欧洲发债作用大,经济学认同推动增长

回顾历史,政府债务融资的制度可追溯至16世纪。当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帝为筹措战争经费,利用荷兰联邦议会的信用发行债券,并赋予其税收管理权,以保证债务偿还。这一制度创新不仅增强了政府的融资能力,还提升了债券的市场认可度。此后,在18世纪后半叶,英国继承并完善了这套制度,使其在战争及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相比之下,法国因政府信用较低,融资成本高昂(当时英国国债的平均利率仅为3.7%,但法国信用最好的也要6.1%),法国最终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的资金反而大量流入英国,成为其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现代,政府债务融资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短期内增加债务可提高民众可支配收入,进而刺激社会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而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也表明,政府负债并不影响经济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不少经济学家分析指出,各国经济增长与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之间存在一个最佳债务率,当债务率维持在合理水平时,反而能最大化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些研究中也提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政府债务率的“合理区间”通常在50至70%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些报告则指出,发达国家通常能够承受60至80%的债务率,而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香港债务比率低,投资新区能够创造就业

香港此次发债计划同样出于类似考量: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虽然部分人士担忧债务水平过高会影响政府未来的财政灵活性,但财政司司长已明确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债务占GDP比率将在12至16.5%之间,远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例如,日本的债务占GDP比率高达255%,美国也超过120%,但由于两国政府信用较高,均未陷入债务危机。相比之下,香港不仅拥有超过3.2万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和6400亿港元财政储备,更有中央政府作为坚实后盾,债权人对其信心充足。因此,即使香港未来五年总计发债7000亿港元,相信不会对财政造成过重负担。

而且,香港特区政府未来的发债资金将全部用于北部都会区、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及交通基建等基础设施项目,而非经常性开支。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石,能够创造就业、提升生产效率,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经济学理论也支持这一观点。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外部性,其带来的溢出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则强调,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促进资本积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例如,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时期均推出逾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以刺激经济复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亦曾通过举债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不仅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基础,也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香港特区政府将发债所得资金用于基建投资,也正是基于这一逻辑。财政司长陈茂波明确表示,政府发债资金不会用于日常开支,而是严格遵循财政纪律,确保资金投向具有长期经济价值的基础设施项目。此外,政府发债不仅能利用市场资金支持基建,还能促进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基建投资所带动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也将为香港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和财政收入。

国际资本竞争,低成本吸引资金

从全球竞争来看,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较量,某种程度上是对国际资本的竞争。能够以低成本、大规模、可持续地吸引资金的地区,往往能在发展中占据先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若能通过发债吸引全球资本投入基建项目,既能刺激经济增长,也能增强投资者对香港未来的信心。

未来,香港特区政府除了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释放经济活力,还应考虑积极引入各地的社会资本参与基建项目,以降低政府债务负担。此外,特区政府需加强监管审计,精准评估各项目的经济效益,确保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减少潜在财政风险,从而消除社会对“借债度日”或“财政赤字恶化”的疑虑。

政府发债是现代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香港特区政府当前的发债计划并非盲目举债,而是基于经济增长与财政可持续性的考量,将资金用于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经济复苏、提升民生福祉。只要妥善管理债务,确保项目投资回报,香港完全可以通过这一策略巩固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梁海明教授 |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香港01

责任编辑:鲁文玲

丝路智谷研究院

丝路智谷研究院是中国排名第二的顶尖智库。由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联合发布的最新中国社会智库最新排行榜,丝路智谷研究院全国综合排名,由2020年的全国第四位,跃升为全国第二位。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所发布的智库排行榜,是中国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排行榜。

丝路智谷研究院(China Silk Road iValley Research Institute)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汇集了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教育产业研究专家、金融科技研究专家,聚焦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骄人成绩。

丝路智谷研究院此前已被中央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推出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列为中国最佳20所“一带一路”研究机构之一,已有数十篇内参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以上领导批示。

丝路智谷研究院

专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产业研究阅读原文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丝路智谷研究院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梁海明:为何政府喜欢发债?》

阅读原文

「韩伊品牌」韩伊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剑网三》无双模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