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1) 汉佉二体钱 网页链接我国著名学者夏鼐,在《和田马钱考》一文中,把和田地区出土的,拥有佉卢文与汉文两种铭文的钱币,定义为汉...

2025-06-25 22:17:01

来源:雪球App,作者: 第四次产业革命,(https://xueqiu.com/2234819592/276855397)

汉佉二体钱 网页链接

我国著名学者夏鼐,在《和田马钱考》一文中,把和田地区出土的,拥有佉卢文与汉文两种铭文的钱币,定义为汉佉二体钱。

新疆地区最早的货币出现在和田,学术界叫汉佉二体钱,俗称和田马钱。

1874年,英国人福塞斯爵士首次发现,这一百年来,全世界公布收藏了353枚,可惜它们大多流落在国外。

大英博物馆收藏(斯坦因187枚 赫恩雷65枚) 256枚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21枚

牛津阿施莫怜博物馆 3枚

印度政府图书馆(赫恩雷55枚) 55枚

印度旁遮普博物馆 1枚

杜格雷依 1枚

中国历史博物馆 1枚

旅顺博物馆(大谷光瑞卖出11枚) 11枚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1枚

近年来,某地区发现窖藏,民间收藏的人也有了不少(本人也有几枚)。

大马钱

钱文:铜钱重廿四铢 中间符号疑似“贝”字

汉佉二体钱分为小钱(六铢)和大钱(二十四铢)两种,大小钱之间兑换比率为4:1。其祖型为希腊货币德拉克麦钱与四德拉克麦的兑换体系,原型仿制贵霜王丘就却的钱币。

制造工艺分为两道,先是做成规定大小的钱坯,再利用模具在正反面上打印出不同的铭文与图案,模具的版本会有区别,打印的位置也均不同,理论上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钱币,我们称之为打压币(中国钱币为铸造币)。

小马钱

钱文:六铢钱

大英博物馆的钱币专家克力勃先生认为:和田马钱分为十三种版式,至少由六位国王发行。

克力勃先生翻译钱面上的国王名字为:

矩拉戈陀摩(一型)

矩拉戈(二型)

矩拉戈牟奥(三、四型)

距拉戈牟耶(五、六、七、八型)

伊诺钵(九、十型)

…陀戈(十一型)

波诺陀娑诺(十二、十三型)

其中第三人与第四人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拼法。他们的年代为公元元年到公元132年。

英国收藏的马钱最多,现在只能按照他们给出的图样进行研究

当然,这还是一家之辞。

鲁道尔夫 赫恩雷认为有三位国王;

日本人榎一雄提出于阗历史存在一个尉迟氏的Gurga王朝,前苏联学者捷马尔从之;

中国学者马雍认为只是一位国王发行,他是于阗王安国;

我国著名学者林梅村也认为只有一位国王,他的正确拼写为Gugramaya(矩伽罗摩耶),公元175年到公元220年,应该是《魏书 西域传》中的于阗王秋仁。

关于汉佉二体钱的争论已有一百多年,目前还没有最终的结论。由于和田马钱大部分流落在国外,我国学者只能按照他们给出的钱文进行研究。

第十型 骆驼图案

从该钱铭文(佉卢文):大王、王中之王、都尉之王,伟大的…的句式称谓来看,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的碑铭中,古波斯人进而将这种颂词套语用在钱币的铭文中。最终也被斯基泰人(塞人)、贵霜等国运用在钱币中。

同时,中亚钱币中也经常出现马、骆驼、牛等图案,以及各种代表家族的族徽和代表地区的符号。这些元素都出现在了汉佉二体钱中。

其背面出现汉文六铢、廿四铢铭文,应该是与汉人商贸而出现的兑换货币。

余太山研究认为贵霜王朝可能在迦腻色伽时期,一度征服帕米尔高原以东地区,于阗国夹在两大政治势力之中,采用了贵霜与汉朝两种钱币形式作为设计模本。

于元 (铅制)和田

佉卢文(驴唇文)

这是流行在印度西北部地区的古文字,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波斯人统治印度时,由阿拉米字母派生而来,与梵文并行。在迦腻色伽王之后被另一种文字婆罗米文字取代。

在国外一般称为高附(喀布尔)文或大夏字。

近年来,从新疆出土的佉卢文书中所见,可以肯定贵霜贵族及其残余军事力量的存在,并对新疆南部地区鄯善国、于阗国的统治都有较大的影响,公元三、四世纪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流行着佉卢文。

佉卢文 发音与日文严重相似?

佉卢文文书 尼雅遗址

矩形佉卢文木牍

参考书籍与资料

《丝绸之路 货币研究》黄志刚

《新疆历史货币》王永生

《双语钱币》刘文锁

《汉佉二体钱再议》王樾

《西域考古历史论集》 王炳华

《和田汉佉二体钱》克力勃 姚朔民译

《再论汉佉二体钱》林梅村

汉佉二体钱是什么钱?跟马钱有什么关系?中西结合的钱币是这样的_手机搜狐网 网页链接

有一块的,五块的,十块,二十,五十,一百什么的,它只分为大钱和小钱两种,小钱为六铢,大钱为二十四铢,而他们之间的兑换比率就和九九乘法表一样,是4比1。而这种兑换比率是以希腊货币中德拉克马与四德拉克马为原型的。

都是使用的铸币法,就是有一个钱坯,然后再利用模具在上面刻上铭文和图案,因为模具不同,所以有的钱也是不同的,而且基本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钱币的,但是有相似的。

和田马钱的外形呈圆形,无孔,正面的中心是一匹马或一峰骆驼的图像,马或骆驼的周边是一圈法卢文字母,是一种颂词,大意是“大王、王中之王、伟大者.... (某一位国王的名字)”。

新疆在古时候叫做于阗,关于这种钱币的生产时间,我们还存在着争议,但是从我们发现的钱币上可以看出,它是汉代。1899年,英国学者霍恩勒在其著作《英.国所藏中亚古物报告》中提及一枚发现于于阗、现藏大英博物馆的汉文钱币,铅质,直径约2. 5 4厘米,重约4. 94克,圆形方孔,孔呈长方形,汉文篆体铭文。

因其没有著录明确的出土地点,基本形态与汉五铢钱及莽钱货泉相仿,推测其时代为东汉。而在其他的探险家发表的著作中,又称他为西汉的,所以汉代基本上是确定了,但是到底是东汉还是西汉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其实在两汉时期,于阗主要流行的是五铢钱,但是后来为什么他们又自铸了汉佉二体钱来使用呢?

当然其中之一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要用汉佉二体钱还取代五铢钱,在那个时侯,于阗国和汉王朝发生了冲突,所以,于阗对汉王朝的臣服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于阗国的臣服也变得名存实亡了,所以于阗国发明了自己货币体系。

诞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混血”货币 - 知乎 网页链接

直到1892年,法国的杜特雷依考察队又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4枚相似的钱币,于1898年公布了资料,但是钱币的去向却没有留下记载。

而3年后,又突然迎来了新一波神秘钱币的发掘高潮!

1901年,英国的赫恩雷公布了120多枚在他倡导下由英国驻新疆喀什领事馆人员收集的同种钱币,这些钱币后来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政府图书馆。

1902年至1914年间,日本西本愿寺长老谷光瑞组织了三次中亚考察探险活动,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11枚同种神秘钱币,后因考察活动经费紧张,又将这11枚钱币全部卖给了旅顺博物馆。

之后俄国驻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以及探险队长奥登堡在新疆探险过程中,也收集有21枚相似神秘钱币,收藏于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

据统计,收集这种神秘钱币最多的是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他于1900至1916年曾三次深入塔里木盆地挖掘,共收集到187枚,全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我们再将视线转回国内,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于1929年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察时,仅采集到1枚相似神秘钱币,后几十年间在和田及其临近地区不断有新的发现。

现公开报道的约有350枚,其中仅有十多枚保存在国内的文博及考古部门,其他的受时局影响大部分都已流失海外。

由于这种新发现的神秘钱币都是在沙漠古遗址中采集所得,而不是窖藏或是随葬,因此在发现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其他文物相伴,这使得研究者几乎没有其他的资料可以借鉴参考,完全只能通过钱币本身来破解它,需要运用钱币学的知识,从钱币的铭文、图案纹饰以及铸造技术等方面来挖掘它背后的文化信息。

因其独特的魅力,一经面世立刻引起了国际钱币届的高度重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我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夏鼐先生、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林梅村先生、大英博物馆钱币部的克力勃先生、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捷玛尔先生、日本的夏一雄等国内外众多考古者的共同致力研究下,神秘钱币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

1962年,神秘钱币被学术界正式命名为“汉佉(qū)二体钱”,是夏鼐先生给它取的学术名称,英译为Sino-Kharosthi Coin。

解密汉佉二体钱之文字

“佉卢文”是一种曾经流行于古印度西北部地区的古老文字,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波斯人统治印度西北时期,由阿拉米字母派衍生而来的一种文字,主要用来书写印度俗语,与称作雅语的梵文并行使用。后来被另一种印度婆罗米文字所取代,佉卢文逐渐被废弃而成了一种死文字,如今这种文字更是鲜为人知。

佉卢文大约在2世纪中叶之前就已经传到了古代和田地区。

中国境内发现的有关佉卢文的资料,除了“汉佉二体钱”外,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鄯善、尼雅等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木牍文书。

▲佉卢文木牍

这说明在古代塔里木盆地南缘,佉卢文曾经是当地居民广泛使用的文字。

回过头再看“汉佉卢二体钱”上的佉卢文拼写出的意思,其实是当时打制这枚钱币的时任国王姓名,这说明当时官方所使用的文字是佉卢文,这明显是受到了印度的影响。

另外,在国王的名字前冠上“大王”“王中王”“众王之王”等尊号,并将它和国王的名字一起打印在钱币上的做法,最早出现在希腊化时期的安息国,这反映了“汉佉二体钱”受西方货币文化影响的痕迹。

而“汉佉卢二体钱”上背面为马纹图案的大钱四周为篆书的六个汉字铭文,即“重廿四铢铜钱”,也可读作“铜钱重廿十四铢”;背面为骆驼纹图案的小钱四周只有三个篆书汉字铭文,即“六铢钱”,其中“六”有几种明显不同的写法,但都笔画清晰,容易辨认。

▲汉佉二体钱 大钱重廿四铢

▲汉佉二体钱 小钱重六铢

无论大钱小钱都以“铢”为货币单位,纵观我国的货币史,在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确定重“半两”的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流通货币,货币单位称“两”。

到了汉朝沿用秦朝的半两钱,直到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除半两钱,改铸五铢钱,正式以“铢”为货币单位。

而在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此后西域地区与中原内地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

“汉佉二体钱”不同于中原铸钱用钱范浇铸,而是采用源自古希腊的打压法,也不同于中原流通币上只有文字的传统,加入了西域本土文化中的马和骆驼形象元素。

它是希腊文化通过印度传入和田,同中国文化相结合,产生了这种“混血货币”。

由于“汉佉二体钱”发现至今,钱币的背面中央为骆驼纹图案的仅区区几枚,以马纹图案的钱币居多,且大多发现于古代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一带,故又称其为“和田马钱”。

作为公元1-3世纪古代新疆和田地区打制的一种地方货币,“汉佉二体钱”是目前已知新疆地区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无论是汉佉二体钱、唐代的高昌吉利钱,还是各式粟特青铜钱,它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在保持本土文化根基的前提下,通过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使得自生文化更加完善,并最终形成以多元、交融、开放为特色的丝绸之路文化。

西域铸币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 华夏 AU 53 环球2020年4月-钱币(#20)_首席收藏网 - ShouXi.com 网页链接

问道手游首饰属性怎么转换
总台《加油向未来》代表电视节目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