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纺厂,一代人难忘的情结!
麻纺厂全称为国营第一苎麻纺织厂,始建于1956年,原来直属纺织工业部,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都曾前来视察。
80年代,能在厂里上班就是大写的幸福。那时麻纺厂正处于鼎盛期,周边街道的商店和餐饮店也热闹非凡。
可惜有过如此辉煌历史的麻纺厂,还是没能经受得住市场的风浪破产重组了。如今,昔日如火如荼的场面早已不在,周边的街道也已经大有不同。
这里没有市中心的热闹与繁华,也不曾经历北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走过63个年头,麻纺厂的沧桑都写在了脸上。
50年代建起的平房是单身公寓的配置,面积不大,独门独户,现在大部分的住户是年老的厂职工。
从屋顶到房檐,平房铺上了满满一层青瓦或是红瓦。大片的砖瓦甚至盖过了门檐,进屋还得低头俯腰。
木梁、木门、木窗和公共卫生间,这些50年代的遗物虽然在生活上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但也让过往变得有迹可循......
14、5岁进厂,60岁退休,在今天的人看来,一生只在一处工作似乎已是天方夜谭,但过去,麻纺厂的大多数人真是把一辈子都豁在了这里。
从家门口到厂子的200米就是株麻人青春的半径。这里的平房或是“飞砖房”承载着他们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记忆。
遇到天暖的时候,屋子里的嗲嗲娭毑们就会出门晒晒太阳,几个人三五成群打打牌、打打港。生活在这儿,要做的或许就是把眼前平凡的生活过好。
大园村被拆后,麻纺厂的地盘进一步缩小,甚至称得上是弹丸之地。如今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岔路口里,就有株麻人一路回家的风景。
三米宽的单行线既是马路,又当过道,两旁商店鳞次栉比,给人真实、伧俗也活泼的“市井气”。
从聚到散的菜市场
—
“零几年的时候这一线都搭了棚子。”马哥88年来麻纺厂卖肉,在这里一待就是30年。
棚子搭了十几年,他就做了这么久的流动摊贩。来园农贸市场关门后,他又在这条街租下了现在的店面。
从无到有,从聚到散,小时候这条觉得走不完的长巷,长大来看原来也就那么长。
消失的麻纺厂子弟学校
—
紧挨生活区建成的阳光新城,曾经是景文中学,在那之前它还有个名字:麻纺厂子弟学校。
麻纺厂所有事物都给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拿麻纺厂子弟学校来说,虽然它只有几栋楼,但是却兼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
只是09年学校被拆,厂子弟也就近被分配到了洗煤小区旁的贺家土小学和中学。
“好久不见”的医院
—
临厂而建的华升医院就像家门口的老大爷,已经以很自然的状态融入了株麻人的生活。
人没事的时候,他就藏在小巷子的尽头安详度日,人一有感冒或腿脚毛病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上门去找他谈谈。
信佛的粉店老板
—
李叔和袁阿姨是原麻纺厂职工。90年代厂子效益不好的时候,他俩就出来在厂门口摆摊卖粉。
住在附近,自然难以割舍这片土地。97年,两人又在华升医院盘下了现在这间门店继续生意,这一干就是22年。
李叔说话很轻,嘴角总是挂笑,袁阿姨也是个热心肠。
夫妻两人信佛,除了卖粉,近5年来,每年腊月初八(十),他们都会和寺院的僧侣一起在自家店门前施粥,将喜庆与祝福传递到更多人的心间。
但说起来,他家的粉在味道上并无特别新奇之处。一样的油盐辣椒葱末,不同的是多了几味配料,却是别处买不着也吃不到的。
一碗每天现腌的酸萝卜,一碗自家做的干白菜,即便在大骨汤中浸泡,待你一咬,照样给你酸爽得一机灵。
7元钱一碗的肉片粉,不是那般山珍海味,但却是家一般的味道。
长在墙里的小卖铺
—
小时候觉得无比新奇的“玩意儿”,到别的地儿都不曾见过的—长在墙里的小卖铺。
店铺最宽处不足1米,外围还被涂上了一圈红色,增强存在感,雕花围栏更是它不可多得的配饰。
同时,这个小小的窗口也是岁月流经最好的痕迹,小时候还不能完全够到柜台的人,现在呢?
现在,你肯定长高了不少,或许你有了新发型,又变时髦了许多。
但,你最初的样子,似乎早已刻印在这里,每一个儿时玩耍的角落。
株麻人,过去62年奋斗过、辉煌过也挣扎过,曾经的那些日子就像清晨隔着薄雾的麻纺厂,远看是美的,近看则是五味杂陈、百态人生...
回忆在厂里上班,在来园村生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灭的是对曾经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麻纺厂,辉煌一时,铭记一世!
- 今日话题 -
欢迎在留言区
分享你心中关于麻纺厂的故事
不论轰动或平凡却是你最美好的记忆
-株洲生活网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涨姿势!手机色温知多少?2025年最好的磁力搜索引擎是哪个?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