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旅人》中外哲理诗赏析

2025-05-21 11:58:00

《席勒·旅人》中外哲理诗赏析

当我还是年轻健壮,我便去漂泊流浪,撇下年少的轻狂,留给我父母家庄。一切家业,一切财产,我欣然托别人照管,有旅人的轻杖作伴,去呵,凭我天真烂漫。一个强烈的憧憬,一个模糊的使命,督促我:“这是前程,去吧,路,永远上升。“到了一扇黄金阙,那么,你便踏进去,里面,人间的一切,象天上,不朽不灭。”暮去朝来无尽期,我永远不憩息,但我所求所望的东西,始终还是个秘密。山岳挡住我前途,狂涛困住我脚步;我拓开悬崖的路,我筑桥把急流渡。终于到了大川旁,它滔滔流向东方;我泰然信赖波浪,霍的投入它胸膛。川上澎湃的波澜,把我冲入大海里面,眼前是空阔无边,目的地,我不曾接近。呵,没有道路可通连,呵,我头顶的苍天永远不会接触地面,“那边”呀终不成“这边”!《旅人》这首诗写于诗人去世前两年,即1803年。人世间的沧桑,使诗人的幻想消灭殆尽,与歌德合作,诗人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沉思冥想,从过去“理想”的梦幻中醒悟过来。席勒以“旅人”自比,把此诗作为一生艰苦追求的总结。诗歌开始,就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热情洋溢,心怀远大的青年,毅然撇下家业财产,背离父母家乡,手里只拿着轻快的游杖,昂然起步,踏上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理想王国的人生旅程。他怀着对人类社会美好理想的强烈憧憬,负着改革人类社会的使命,严格要求自己,要永远上进,永远前冲。他希冀那“黄金阙”——幸福的理想王国,能象天堂花园一般,不朽不灭。为了早日到达这世外桃源,他日日夜夜,永不停息,然而征途漫漫,乐土遥遥,他依然一无所获。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当德国的专制势力象山岳,如狂涛,阻住去路,困住他的征帆时,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披荆斩棘,筑桥开路,冲破丑恶现实的一切阻挠,表现出诗人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诗人历尽艰辛,终于来到时代洪流的大川旁,面对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诗人满腔豪情,安然投入波涛的怀抱,坚信波涛能把他带到“黄金阙”去。然而,汹涌的“波浪”,却把他冲到大海。大海虽然空阔无边,开扩了他的视线,通往乐土的路在哪里呢?苍海茫茫,苍天空旷,天梯何在。辛苦的奔波,不懈的追求,理想还是理想,现实还是现实,没有丝毫转变。诗人只好无奈而又清醒地慨叹:“‘那边’呀终不成‘这边’”!这首颇富哲理的抒情诗,是席勒一生精神探索的形象概括,反映了诗人理想破灭的迷惘、惆怅。诗人一生追求真理、光明,追求一种永恒的“美”,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显然在阶级矛盾激烈的时代,这种唯心主义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席勒为此而痛苦,但并不绝望,他始终怀着对未来时代的热爱,不断地追求。

2014年九宫飞星图,甲午年开运风水布局
红海为啥如此与众不同?其他海洋表面平均水温为17℃,它却有22℃